全球动态 | 价值共生 中企出海竞速更高维红利
【发布单位】国际商报
【发文日期】2025年10月2日
本报记者 汤 莉
“当下,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打造出一批兼具全球竞争力与中国特色优势的新一代跨国公司,通过真正的‘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策略,将国内市场的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基于对全球化新范式背景下的中企出海洞察,罗兰贝格全球管委会联席总裁戴璞提出上述观点,并强调,中企出海不仅需要深耕在地市场,还需要实现价值共生,在显著提升当地市场运营效率和适应性竞争力的同时,需通过创造就业、技术转移、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构建坚实的本地影响力,满足当地政府与社会的核心需求,从而赢得战略性的认可与支持。
关键变量重构
当前及未来,影响中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正在发生根本性演变。地缘政治因素与双边关系成为关键变量,企业需要在成本控制之外综合考虑关税影响。同时,竞争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卓越的品质与品牌建设、持续的创新与技术突破、对绿色与可持续标准的严格遵守,以及为当地社会创造切实价值的相关性(如就业、技术转移和社会贡献等)。这一转变标志着中企的出海逻辑正从单纯追求“经济价值”转向追求“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升级。最终,成功的中企将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企业,从而真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与中国关联的价值叙事。
在日前举办的全球供应链CEO圆桌战略对话上,戴璞表示,地缘政治是中企出海的最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来源之一。同时,中企在海外市场运营时,普遍面临因缺乏本土经验与市场根基所带来的系统性挑战。这些挑战渗透在产品、生产、品牌、人力及合规等多个维度,系统性构建本地化能力或建立本土合作关系已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路径。以产品为例,部分企业出海容易遇到产品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某些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低估了欧洲消费者对汽车基础性能与实用性的重视程度,在欧洲推出的产品搭载了过于繁杂的功能,导致产品与本地需求错配,中国市场的爆款产品却在海外遇冷。
优势资源耦合
中企的核心竞争力深深植根于本土市场所培育出的核心关键优势,即卓越的生产效率、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过硬的产品力、高效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数字生态系统等。戴璞表示,在推进海外本地化发展的过程中,中企须审慎平衡,确保这些原有的关键成功要素不被削弱。
在海外市场,中企可以通过将其本土培育的核心优势与海外企业的成熟能力进行深度耦合,通过价值链的优势互补形成更强的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等发达地区释放新的增长潜力。例如,在研发与产品开发环节,中企展现出显著的敏捷与效率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周期可达24-40个月,并保持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相比之下,欧洲高端品牌的开发周期一般为48-60个月。然而,在销售与售后服务环节,欧洲企业拥有成熟的分销渠道、强大的品牌价值和先进的供应链体系等,能够为本土客户提供高标准的服务。
鉴于此,戴璞提出中企全球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保持和输出其在研发、生产端的效率与创新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快速接入成熟的渠道、品牌和服务网络,通过协同效应驱动全球创新与未来业务增长,实现共赢。
对于中企出海的重点战略抓手,戴璞建议可以聚焦以下维度实现突破。
首先,深度洞察本地市场,布局战略锚点。这要求企业深入理解当地的市场、政治与核心利益格局,通过与本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同时,建立本地人才库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并保持客户导向、敏捷性和创新力。这需要时间、合资并购合作和外派人才的积累。
其次,中企出海需善于依托本土合作伙伴的现有资产、品牌与渠道网络。可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的经销商合作模式(如融资、付款条款)等方式,构建高效的经销网络,快速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再次,推动中企出海的竞争力从成本优势向价值引领升级。通过整合中国与本土的优质供应链资源,打造兼具极致性价比与卓越品质的产品体系,并将中国在领先技术领域的优势转化为全球市场认可的差异化产品体验。
最后,中企出海的关键在于协同平衡本地化运营与传统出口优势的关系。企业可通过在关键市场建立本地研发中心,既敏捷响应本地需求,又与全球研发体系协同;通过重塑供应链,增加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与区域化采购,优化全球制造布局,从而在维护中国出口优势的同时,强化全球交付韧性、加快市场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