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新闻

国内新闻 | 供应链越“拉”越长,中外企业携手解锁“共赢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7

【发布单位】中国商务新闻网

【发文日期】2025年7月22日

一颗泰国金枕榴莲如何跨越山海,成为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餐桌明星?让一杯咖啡减碳,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绿色密码?实现从网上下单一瓶卸妆水、第二天一早就能收到产品的高效购物体验是谁的功劳?……答案藏在上下游产业供应链的深度协同中,当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企业合作已经从产品和技术层面转向供应链层面,任何一件好产品的背后都有一条高效可靠的供应链在支撑。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中外企业双向赋能,协同发展,让供应链真正变为“共赢链”。

以深度协作赋能产业升级

当泰国榴莲邂逅中国市场,让中泰经贸合作在味蕾间悄然绽放,也为中泰产业跨国协同写下“甜蜜”注脚。

泰国榴莲供应商高豊的“破圈”之旅颇具代表性。通过第二届链博会,高豊加入百胜中国供应商体系。高豊负责人表示,在百胜中国供应链的严格要求下,企业不仅完成了BRC国际食品安全认证,更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精细化管理体系,“这些改变不仅优化了泰国工厂的生产流程,更让我们的榴莲通过必胜客的众多门店,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也显著提升了高豊在中国市场的订单稳定性。”

从泰国田间的标准化种植,到冷链物流的跨国直达,再到中国消费者餐桌的匠心呈现,完整链路背后是供应链向“共赢链”的蜕变,让中泰榴莲产业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互利共赢。

一杯传统拿铁咖啡的碳排放是1.2公斤,其碳排放量高于一杯石油产生的量。让一杯拿铁的排碳量下降,要从其背后的咖啡种植、牛奶生产、全链条运输、店面用电、净水器滤芯等环节着手全面降碳。而供应链上游减碳正是当前零售行业低碳转型的关键挑战。

星巴克选择通过数字化管理的方式进行减碳。7月18日,星巴克中国宣布与中国绿色科技企业远景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双方将基于在绿色门店和产业园区的合作基础,共同构建一个数字化碳管理平台,逐步覆盖星巴克100%的直采供应商和重要的间接采购供应商,测算星巴克数千个品项的全链碳足迹,在实现量化测算的基础上,定制减碳路径,开创“全链协同减碳”新模式。此举彰显了外资企业深耕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积极姿态。

“深耕中国26年,可持续理念早已融入星巴克的每一家门店和每一杯咖啡。”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表示,“我们期待与远景深入合作,让咖啡背后的供应链与星巴克一起向绿同行,也欢迎供应商把为星巴克减碳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身经营的更广泛领域,促进餐饮零售行业更大规模的绿色转型。”

扎根中国28年,欧莱雅的供应链实现了高度本土化,已链接1600多家中国供应商。“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环境中,供应链已不再仅仅是物流和效率的代名词,它更是一场 ‘连接的交响乐’,连接着消费者、美妆生态系统伙伴以及全球市场。”欧莱雅北亚及中国运营高级副总裁柏迈昂说,欧莱雅在中国的供应链体系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智能算法预测需求、数字技术优化流程,兼具快速响应与抗风险能力,即便在“双11”等订单爆发式增长期间,仍能实现99%的消费者订单平均在2.4天内完成配送。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力量。各行各业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供应链的创新实践。

TCL华星通过数字化系统构建智能供应链网络,在印度、墨西哥布局的模组工厂实现关键材料“30公里配套圈”,使面板供应效率提升40%。TCL空调武汉工厂通过自主开发设计的“5G +”数字化供应链产供协同平台,将300多家供应商的大供应链拉通,进行实时调度,准时交货量提高15%,采购成本大幅下降。TCL通过格创东智打造的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东智工业应用智能平台,目前已推广到20多个细分领域,助力数百家大型制造企业建成全面的数智化工厂。

TCL实业副总裁、格创东智首席执行官何军表示:“未来,中国最大的AI场景是在制造企业,我们将持续和生态合作伙伴一起,让智能工厂在AI的推动下,打造下一个高峰。”

机遇共享让跨国公司深“链”中国

全球供应链离不开中国。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产业链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无可替代,创新生态充满活力,吸引着跨国企业深“链”中国。

本届链博会上,霍尼韦尔全球首发的智能船舶解决方案既能保障船舶数据安全、提升运营效率,又助力其满足能效指标。“本届展会上我们超过95%的实物展品由中国团队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研发和制造,体现了公司在中国持续投入的决心。”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育麟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当前,中国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中国在储能、氢能等新能源,半导体芯片、船舶等高端制造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为霍尼韦尔创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林育麟说,霍尼韦尔致力于将自动化、未来航空和能源转型三大业务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推进有影响力的本地创新,持续深耕中国。同时,将和更多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等进行技术交流,共同构建低碳、灵活、强韧的供应链体系。

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和本土创新的还有诺和诺德,其不断深化涵盖商业运营、生产、研发“三大引擎”的全产业链布局,更好地服务中国患者。

据悉,天津生产厂作为诺和诺德全球战略性生产基地之一,面向中国及全球市场供应耐用注射器械及制剂成品,引入更多创新型产品实现本地生产。2024年3月,天津生产厂启动了投资40亿元的无菌制剂扩建项目;今年7月,又启动投资8亿元的质量检测实验室扩建项目,将更好地保障产能提升和高品质生产,确保高品质的药品交付。目前,天津生产厂已实现87%本土化采购,其中约70%来自京津冀地区。

在2024年启用的欧莱雅集团首个苏州智能运营中心,整合了海柔创新、库卡等本土与国际先进技术,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同时,中国本土的创新成果,如与汝原科技联合开发的光能吹风机,已走向全球市场,印证了“中国创新,全球共享”的理念。

柏迈昂表示:“对中国的投资即是对未来的投资。中国不仅是欧莱雅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创新的灵感源泉和全球孵化突破性创新的中心。”